close
-- 失落的「人文精神」---
時光機走到現在2021年了~
或許六年級前段班對時代的轉變是最有感的。至少我自己是如此...
猶記得小時候看的電視是從黑白到彩色,看的是老三台,印象很深每天電視節目開播前的畫面(檢驗圖)都會伴隨著愛國歌曲的放送,像是梅花、中華民國頌之類的,耳濡目染下也就跟著朗朗上口,當時還真覺得滿好聽的。物價部份小學時的科學麵一包3塊錢, 王子麵則是4塊錢,多便宜呀。
那時沒有教改的干擾,學生就是上課、下課 (and/or 補習),沒能力把馬子如我的就好好乖乖唸書,不然就是和同學去打球,生活是那麼的樸實。彈珠、橡皮筋、紅白機、 Gameboy、 名流100、 酒井法子、小虎隊(舉例而已)、救國團...等等,就連娛樂也是那麼的單純。
可能是卡通 可能是卡通 未提供相片說明。 可能是速克達和戶外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和站立的特寫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বOIONE DOT MATRIX WITH STEREO SOUND BATTERY Nintendo GAME BOY TM + SELECT SELECT START QUയND 」的圖像
 
呼應主題,由於當時沒有隨手可得的聲光娛樂, 所以「閱讀」自然而然也成了休閒的一種。甚至為了裝文青還常跑到為數不多的書店去佇留,眼光不時飄向附近的清純少女。印象中花蓮高中圖書館的書也幾乎被我看了大半去, 武俠、科幻、愛情、文藝...什麼都看,來者不拒。(就是不碰政治,當時的環境也少有人談這部份)
上大學後,1994、95左右正值我大二大三時期,學術網路興起了, 各大專院校的BBS如雨後春筍般的一個個冒出來, 不知多少人沉迷於其中, 資源不夠的學校學生去搶計中電腦,而像國立大學的學生就在宿舍內整天埋首於電腦前,或上BBS看討論區,或進聊天室哈啦,再不然就是不同電腦連線打世紀帝國。 不過那時Web才剛開始還沒有流行...手機也還沒有出現...
時間快轉至現在, 行動裝置及行動網路基礎建設在近20年突飛猛近的發展, 如今幾乎所有的資訊皆可從網路上取得, 而且是隨取隨用, 幾乎沒有延遲。網路資訊的發達, 代表的是文化出版業無可避免的沒落,所以...重慶南路書街消失了~
大部份我們這一代的子女是出生在網路時代, 他們沒看過磁碟片,不知道數據機是什麼。網路就像水電一樣是無處不在,一開就有隨手可得。孩子們的休閒娛樂從線下轉到了線上, 社群網站讓社交從實際的互動轉成網上的訊息,大量快速的資訊, 呈現的就不免是不夠完整的表達,目的就是為了快! 還有媒體自由化的結果,電視台一家家開,優秀人才養成供給趕不上需求,新聞的素質也跟著沉淪低落了,如此一來造成的後果就是年輕世代的閱讀/理解/思辨能力相較於我們這一代是更明顯退化了, 聽/說/讀/寫一整個不行...唉~
還有教改, 搞的大部份的老師失去了熱忱, 學生無法無天,這麼一來也就更難期望年輕世代可以從學校生活中養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其實似乎也不能怪他們,連我們不也都被這近二十年發展的速食文化吞噬了不是嗎?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我們的眼睛似乎也已離不開大大小小的螢幕, 突然在想露營風氣會大盛或許多多少少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父母潛意識中想藉此讓子女稍微離開3C和網路吧 (不過想歸想, 實際還不是帶了一堆3C去)
會突然有感而發是因為今天去圖書館借了本書, 是希代出版的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晚飯後將之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柴松林教授所寫的序文,而我被文中的「人文」這個關鍵字吸引住了因而將整篇序文看完了, 當下很有感觸,回頭看原來這本書是1997發行的,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感觸更深了! 看來在重振人文精神這件事上似乎是每況愈下,套句台詞: 「真的回不去了...」, 真是令人不勝唏噓,感觸之餘故而寫下一些感想...
以下是序文內容, 對於許久不曾動筆寫文章的我覺得寫的很好, 故試著藉由打字的過程也讓自己重拾一點人文精神吧....
============分隔線 ===================
《重振人文精神》 - 柴松林
公元1984年美國人文科學促進會發表了一篇對於美國學術界、教育界起了很大作用的報告--(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 ─ 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 對於當前美國日益式微,幾已無人注意的人文主義教育,表示嚴重的關切。
事實上忽略人文主義的現象,不只在美國的大學,也在他們的中學,小學,甚至是整個社會;不只在美國一國,也在其他的國家,尤其是在像我們這樣,連反省能力都沒有的新興工業國家。
人文主義是什麼,並沒有一定的界說,美國聖母大學校長赫斯伯在其著作《學習工作與學習生活》一文中指出:「人文精神所代表的就是一種人生觀、一種人格和一種生活態度。」
大部份人的一生,只是打發日子而已,並沒有意識到人生有什麼意義,或必須達成什麼目標。既不會善用人生的時間,也難得思考人生的問題。更很少想到對自己的言行和所作決定的影響,必須負起責任。這種「自我覺醒」是人文精神的第一個要素。
既然是人,就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還得具有人性,在心裡上知道善惡的區別,能懷抱理想,堅持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具備修己善群的人格。破除當前社會上「獲取導向」的弊病,放棄「擁有的模式」,接受「享有的模式」,這種「道德情操」是人文精神的第二個要素。
當一個人的生活境界發展到一個程度後,就會超越物質層面,進入精神文明境界。表達情意的時候能使用文雅優美的語言,樂於欣賞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藝術,願意去蕪存菁加以發揚;對於和自己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藝術,真心誠意的去尊重,而能汲取其精華。這種「文化素養」是人文精神的第三個要素。
一個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施愛的範圍狹窄,幾乎只關心自己。但是,一個富於人文精神的人,則能推己及人,將愛心擴大,由自己而家人、親友、而及於全人類,及至於一切的有情與無情;關心的不僅限於當前的世代,還要及於以後的子孫。所以「千年如在目,萬世總關情」這種「博愛情懷」是人文精神的第四個要素。
回顧我國的情況,近二、三十年來,雖然經濟發展,社會富裕,國人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延長,接受高等教育者所占比率日益增高;但是本來應該相伴隨的人文主義卻未能受到重視,甚至於人文精神已到了灰飛煙滅的地步。於是,如何重振人文主義精神,便成了令人憂心的當前急務,重振人文精神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必須透過多元的途徑,長久的歷程。不過,最主要,最有效,也是最不可忽視的是閱讀書籍。可惜,環顧國內,雖然國人消費支出的金額益趨龐大,書籍市場卻未見擴張,國人在物質層面的購買力雖然大幅上升,而閱讀書籍的風氣不但未能隨著增加,反而有每下愈況之勢。
「閱讀衰退」是目前世界上普遍的現象,歐美先進諸邦亦不例外;如本來讀書風氣極盛的日本,晚近的情況,也讓人十分失望,愛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有品味的書賣不出去,低俗的圖書畫書大行其道,有心之士感慨嘆日本的年輕人都患了「文字疏離症候群」。日本的情況如此,我國的情況更不如日本遠甚。
(註: 後面二段就是在介紹這套書...我就不摘錄了)
Owen 于 2021.2.18 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文精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冬日獨白(Owen) 的頭像
    冬日獨白(Owen)

    YC Chang(Owen) 的部落格

    冬日獨白(O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